《聊斋志异》又名《鬼狐传》,作者是蒲松龄,他生于明末崇祯十三年,卒于康熙五十四年。
《聊斋志异》的诞生,源于蒲松龄孩童时期的爱好,孩童时期的他最喜欢听家里老人讲一些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千奇百怪,五花八门,都是由人口口相传,使的当时小小的他连连称奇。
年少时期的他家境还很富裕,读书累了的闲暇之余,就喜欢收集这些民间小故事,他甚至为了听故事,特意在四通八达的路口上开了一个茶摊,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来替代茶钱。
蒲松龄少年就中了秀才,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之后的科举他就屡试不中了,家中又分了家,生活一家子就变得穷困潦倒起来,使得他心情郁闷不已。
所以他把这些民间故事都记录下来,想通过这种方式寄托和排解现实中的痛苦。
《聊斋志异》全书共491(后有说法是494)篇短篇故事,题材很广泛,内容也很丰富,里面一部分内容就是来自这些民间故事。
而全书中最多的是爱情篇,都是主动追求自由的爱情,不被封建礼数所束缚,被后世翻拍成电影,受到普通好评的《小倩》《画皮》都是出自这里。
但还有些是蒲松龄不得志后为了抨击科举制度的黑暗腐朽所作,如《司文郎》《于去恶》等。
还有很多是为了揭露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残酷压迫所作,如《公孙九娘》《促织》等,他在这本书中表达了反对封建制度的意图很明显,这在当时来看,不得不说实在是太大胆了些。
《聊斋志异》完成于康熙十九年,历时四十余年,倾注了蒲松龄大半生精力。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都是小范围的以手抄本为主,一直到蒲松龄去世五十年后,乾隆三十一年才在浙江睦洲成书问世。
《聊斋志异》的问世,为中国文学史写下了辉煌的一页,让中国的短篇小说走向了新高度,现如今也被很多国家翻译,盛名享誉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