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的春节是在洛杉矶女儿家团聚的。外孙七岁外孙女不到五岁,成天叽叽喳喳,小鸟依人,得享天伦之乐。我无意中发现两个小娃说起话来,从来不用第一人称,而是用自己的名代替。比如,外孙不会说“我喜欢吃蛋糕”,而是说“艾瑞喜欢吃蛋糕。”小女孩也是如此。莫非他们无形中遗传了中国文化的基因。
我想起小时候读《三国演义》时,书里的人物都是这么说话的。
例如,三顾茅庐一段,刘备称诸葛亮为“先生”,诸葛亮称刘备为“将军”。自称都是用自己的名字。“玄德曰:大丈夫抱经世之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又,孔明曰:“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玄德拜请孔明曰:“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浅,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孔明曰:“亮久欒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通读三国,人与人相谈,莫不如是。
古人认为直呼其名,是为大不敬,称人必以字代。不能直呼“刘备”,而是称“玄德公。”或以尊卑长幼自谦相称,如“将军”,“先生”,“阁下”,“前辈”,“晚生”,“后学”,“仁兄”,“愚弟”,“不才”,等等。
直到民国时期,以字代名的称呼还延续了古风。“仲甫兄”(陈独秀),“守常先生”(李大钊),“润之”(毛泽东),“玉阶兄”(朱德),凡此不一而足。称字多表示尊重。
民国以后,多以名相称,不称字了。没有人再称“毛润之”了,而是直呼其名,表示敬重后面加上“主席”两个字,“毛泽东主席”。我注意到只有蒋介石是以字传世的,他姓蒋名中正,介石是他的字。大多数人叫惯了蒋介石,还以为介石是名,中正是字。连外文译音都是“常凯申”,显然也是跟着字走的。
字是名的延伸,杜诗“南极一星朝北斗”,我的名“一星”,字可为“北斗”,关于字与名,此处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