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岛的历史虽然短暂,读起来却让人感到阴惨。早期,冰岛是一块没有法律也没有宗教的土地,一小部分挪威人和他们的苏格兰和爱尔兰伴侣在这里繁衍生息。
2009年,经济评论员迈克尔·刘易斯写了一篇论述冰岛的文章,它对冰岛通篇贬抑之词。他详细分析了冰岛的一切,它受到蛊惑陷入债务狂欢。刘易斯得出结论,冰岛是个大男子主义的、家长制的、高风险的社会。
(1)危机的萌芽
此次经济危机的真正萌芽是后来生发出来的。1991年,渔民被允许进行配额交易,用未来的捕获量作担保获得贷款。
作者在书中提到,渔民摇身一变成了银行家,当他们开始为非作歹的时候,却没有人站出来反对。外国经济学家和评论员屡屡发出警告,但是批评性的讨论遭到压制。批评者被边缘化,成了不能够从成功当中获得愉悦的人。那些生意人相当高调地为研究提供资金,兴建公共建筑,建设博物馆,主办节日庆典,等等。
所有的餐厅都坐满了银行家,这些银行机构基本上不受监督。他们能够不停地借钱,除了彼此之间买进卖出,他们好像从来不销售产品。他们也从来不把自己的资金投进去蒙受风险。
在冰岛,对银行部门的一切批评轻易便遭到压制,这种天生的优越感也许是一个原因。外界的一切批评都被视为对自己的欺凌而被抛在脑后。
(2)外界的看法
书中提到,在银行的债务争议上,芬兰、瑞典和丹麦都与英国站在一边。大家倾向于认为企业、媒体和政治权力集中在一小撮走极端的理论家手中,人们盲目轻率地积累超现实额度的债务。
而与冰岛反差最大的北欧邻国莫过于他们的直系先祖挪威人。挪威人小心谨慎地照管着自己的石油财富,冰岛人则走上城略地之路,大肆收购他们所能找到的一切花里胡哨、闪闪发光的外国资产与最不明智的借贷相结合。
早在经济危机爆发之前,丹麦人对冰岛人就有一句精辟的点评:“他们穿着对他们来说过大的鞋子,不断地被自己的鞋带绊倒。”
(1)冰岛的社会关系
书中提到,冰岛的政商要人私交甚笃,他们就读相同的中学和大学,相互结交,过从甚密。这就暴露了冰岛的致命弱点。
冰岛这个国家只有大约三十一万人,基本上所有人都互相认识,最多只隔一个人就可以拉上关系。当地人说,他们的社会很小,商界、监管者、媒体和政界,全都是一伙儿的。
(2)冰岛公司如何雇用职员
书中提到,一家冰岛公司雇佣职员先看政治纽带。如果不存在政治纽带,就看家族谱系,如果也不是家族成员,那就只有一种解释:一个无名的酒鬼撞了大运!
在那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密,这就给裙带关系和小圈子提供了土壤,这些都是造成经济问题的原因。人们会雇佣一个一起参加体育俱乐部的人,或者自己家族的人。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也许因为我们对这类事情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我们不把它们叫作腐败。这种事情在所难免,但到了要把它们绳之以法的时候,就会成为一个问题。
作者指出,紧密的社会纽带,在北欧其他几国促成了长期稳定、责任心、平等和繁荣,在冰岛却产生了截然相反的效果。
(3)冰岛人是工作上的多面手
书中提到,冰岛人才库的规模与英国的考文垂市差不多,在这样一个国家,追求精英治国的理想,必然要经历许多挫折和斗争。
既然医生和教授数量有限,那么,企业家、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想必也数量有限。所以,冰岛人是世界上终极的多面手,这都是万不得已。许多人都有第二职业,比如兼职开出租车或者当导游,这种多重身份也蔓延到社会上层。
(4)冰岛在北欧大家庭中的地位
作者在书中指出,看起来似乎是这样的:国家太小,社会纽带太坚固,团结得太紧密,反而可能对自己不利。在某些情况下,强大的社会网络可能会造成无孔不入的腐败。到最后,可能会由于过于北欧化而对自己造成伤害。
鉴于这种情况,冰岛在北欧大家庭中该处于何种地位呢?几百年来,冰岛的知识阶层几乎全都在哥本哈根接受教育。 即使今天,在冰岛人眼中,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依旧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大都市。
而且,多年以来,丹麦语在冰岛的教育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冰岛的学校里,他们的多数课本都使用丹麦语。
(1)冰岛人相信神灵
书中提到,冰岛人相信神灵的存在。时至今日,精灵仍然是冰岛人生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不管某个具体的冰岛人是不是相信它。
许多冰岛人相信具体类型的精灵,比如有的相信花朵精灵,有的相信住家精灵,有的相信守护天使。
作者指出,人们产生这种感觉,是因为他们相信大自然有无穷的力量。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和冰岛都流传着精灵的传说,那些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维京时代,甚至青铜时代。
冰岛人还愿意相信精灵在干扰和破坏现代化的发展,这反映了古老的乡村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之间在发生深刻的斗争,古老的乡村价值观强调爱护和敬畏大自然。
(2)冰岛的地形和气候对它的国民产生的影响
冰岛人只活在当下,这个特点也与地理环境有关。人们有一种’先熬过今天再说’的心理。
冰岛的地形和气候对它的国民产生了一些影响。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地形与气候造就生于斯长于斯的国民性格。对于多数北欧人来说,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气候和地理对他们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显著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认为,间歇喷泉与冰岛人的经济狂欢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冰岛人能够在这块火热的、蒸腾的、火山频发的岛屿上生生不息,这个简单的事实给他们壮了胆,让他们觉得自己可以掌控一切,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尽可以把一切神秘的力量加之于他们,无论是猛烈的地热活动、可怕的气候,还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他们都能应对。既然他们有能力在这块飞沙走石、浓烟四起的荒原上求得生存,那么,几乎没有什么外界的挑战能把他们吓倒。
书中提到,冰岛人是带有凯尔特血统的西挪威人。可是,他们的祖先挪威人近年来对其石油财富的处置相当审慎和克制,而冰岛人在受到来自国际市场轻松赚钱的诱惑时,却没有在财政上表现出相应的严格自制,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认为,冰岛天然的同质化和为数不多且紧密关联的人口,并没有演变成可信赖、负责任、开放、强大的公民社会。注重长远发展,强调个人节制,这些特点正是其它北欧国家如此成功的要素。
相反,他们与生俱来爱好冒险的秉性,加之历史上缺乏新教的节制精神,为这场以腐败和裙带关系为特点的经济混战创造了理想的土壤。迅捷的沟通纽带有利于果断的决策,本应当培植信任和责任感,却也为某些人规避责任、打击异己提供了便利。人们相互贿赂。一切发生得如此迅速。
冰岛人的维京人心态也许是他们遭遇经济灾难的根源,维京时代的冰岛人希望自己的权利得到尊重,他们不愿意听从别人的指令,他们的制度对聪明或者大胆的人给予回报。这样的行为在这次金融危机的起因当中也有所反映。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冰岛的未来将何去何从。这个国家发现自己受到了的惩罚,口袋里的零花钱被全部没收。它没有像样的制造业,海里也没有足够的鱼用来偿还欠款。冰岛人于是把目光转向了自己脚下那隆隆作响的能量。几百年来,冰岛人一直在利用此地地壳的薄弱从事开采活动,今天,几乎所有的家庭都用地热采暖。在金融界一夜暴富的梦想破灭了,冰岛人把目光转向了地热能源。
冰岛虽然是北欧大家庭中的一员,也有一些与它的北欧邻国相似的特点,比如同质化和为数不多且紧密关联的人口,但是这些特点并没有促成一个可信赖、负责任、开放、强大的社会。他们与生俱来爱好冒险的秉性,加之缺乏节制精神,使得他们忽略了长远发展和个人节制,而这些特点正是北欧国家成功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