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的风土人情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4-18 18:59:55    

马可·波罗的故乡

举世闻名的水城威尼斯(Venice)是中世纪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故乡。公元13世纪之初,马可·波罗 不畏艰难险阻,沿着丝绸之路,走过波斯湾,阿富汗,翻越帕米尔高原,来到元朝大都,今日京城,元世 祖还召见了他。后来他在中国做过20年的京官,并撰写一本《马可·波罗游记》,盛赞东方的文明和繁荣 ,为东西文化交流和西方航海家探索东方航线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水中 “桥街”

威尼斯位于亚得利亚海滨,四周为海洋所包围,只有西北角的一条长堤与大陆相通,故称“水都”。纵横 交错的大小河道,把全市分割为120多岛屿。各岛之间,有400多座造型不同的石拱桥相连,其中通过市中 心大运河的大理石拱桥最为著名。这座大理石砌筑的单孔拱桥名“里阿托桥”,建于1592年,长48米,宽 22米,高7.5米,桥上有亭,亭中有高敞的拱廊,造型优美,雕塑精细。廊中有一个集市,其中拥有12间 店铺,分列两侧,供应工艺和生活用品和服装,是举世闻名的“桥街”,故又名“利可图桥”。

圣·马可广场

午后2点旅游车抵达威尼斯城后,我们乘大渡船去岛上的市中心。威尼斯市内只有一条大马路是陆路,其 余小街都被水路包围,因此市内没有汽车和机动车的嘈杂声,市内交通依靠小船,以舟代步。上得岸后, 我们便直奔市中心的圣·马可广场。

威尼斯水城的风光旖旎,古迹繁多,拥有120座教堂,120座钟楼,64座男女修道院和40多座宫殿建筑。圣 马可广场是古典建筑艺术的典范,有富丽堂皇的皇宫,执政官府,拿破仑王宫,高达99米的钟塔,圣·马 可墓和教堂等。

圣·马可广场既是威尼斯市的中心,也是游人集中之处。广场号称是世界最大的无顶大理石客厅,四周遍 布高档商店和著名咖啡馆。广场一侧是威尼斯共和国总督府,是国家光荣与权力的象征,始建于12世纪, 外部装饰华贵,全部采用红白相间的大理石镶嵌墙面。广场上成千上万的和平鸽穿梭在人群中间,不时地 在游人头顶盘旋飞翔,只要你手拿一点粮食,它便会亲热的停在你的肩上或手中,抢着啄食。在这里人与 鸽子亲密无间,人与大自然相处和谐,孩子们更是兴高采烈,与鸽友逗乐无穷。

大广场与教堂建于公元829年,是为纪念耶稣的门徒“马可福音”的撰写人马可而兴建的,故广场与教堂 均以马可之名命名。

圣·马可大教堂

圣·马可大教堂的特点是集中了拜占庭、哥特、罗马和文艺复兴各时期的建筑风格,集多种风格于一体而 仍显得那么和谐协调,充分展现了建筑师的聪睿和才华。据说大教堂内的墙壁,采用的是大理石和黄金点 缀的镶嵌画,闪闪发光,金碧辉煌,显示了威尼斯当年的富豪。

大教堂呈十字形,屋盖有五座半圆形圆顶,正面宽51米,有五座拱形罗马式大门,顶部有东方和哥特式尖 塔,有多种大理石的塑像,浮雕与花形图案。中部大门的尖塔顶部,耸立着手持《马可福音》的圣·马可 塑像,6尊带飞翅的天使簇拥在塑像之下。北面还有一座建于15世纪的马可钟楼,名叫“巴西尼加”钟塔 ,塔顶吊着一口大钟,钟旁塑有两个摩尔人,手握大锤,每逢报时,会自动举锤击钟,钟声响及全城,当 正午12点洪亮的钟声,惊动了正在广场觅食的鸽群,翩翩起舞,势若垂天之云,极为壮观。

威尼斯的建筑深嵌水中,接近水面的墙长满了绿苔,被海水冲刷得像岩石一样。据介绍,最初城市建筑是 建在海边的陆地岛上,随着时代的变迁,陆地下沉,海水逐渐冲刷,至今整个城市浸在水中,不少建筑开 始变形。据有关专家预测,并提出警告,威尼斯多少年后将会沉入大海,因此会使你遗憾地联想到,可能 真有一天,威尼斯的故事会成为历史,这个城市也将被大海淹没。

“贡多拉”

威尼斯河面交通,全靠木制小舟。轻巧别致的舟身两头高高翘起,像一弯亏月划破水面,缓慢的向前摇去 ,漆成黑色的舟身,擦洗得精光明亮,舟弦之上镶嵌一条铜边,擦得闪闪发光,舟中放着两张靠背椅,套 上丝绒椅套,游客可以相对而坐,观景谈心,这种水都独特的别有风趣的小舟,本地人称谓“贡多拉”( Gondola)。

我们每人花了25欧元,排队购买好船票,并乘坐上一条贡多拉后,船夫从容不迫地轻摇船橹,离开了码头 ,向着扑朔迷离的河叉驶去。但见两岸临水人家,灰墙青瓦,屋后的高墙,把并不宽裕的河道紧紧夹在中 央。没有堤岸,沿途不能上岸浏览,阳光不轻易地照射在狭窄的河面上,顿感有些阴森,河水并不清澈, 而显混浊,只有不时经过的一座座小桥,才能给旅游者增添一丝新鲜感。我不禁合上双眼,闭目养神,恍 惚之间,好似回到了我梦忆多年的家乡南京秦淮河畔。

“叹息桥”

当我猛抬头睁眼之际,看见前面一座石拱桥横跨小河之上,原来这就是导游曾多次介绍过的著名的“叹息 桥”了。

威尼斯有400多座小桥,其中有两座桥你一定要看,值得一看,其一是“利可图桥”,其次便是这座“叹 息桥”。据说这“叹息桥”本无名份,只因关在右岸监狱里的犯人,在执行处决之时,要从此桥通过,走 到行刑室去,犯人此时可通过桥上的护栏与亲属见最后一面,这时桥下亲人常闻犯人叹息之声,后来诗人 拜伦到此有感,为此桥定名为“叹息桥”。这叹息之声是死囚的悔改之声呢,还是怨愤之声,那只有犯人 自己清楚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