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额缴税,也称为差额征税,是一种特殊的税收征收方式。它是指纳税人在计算应缴税款时,根据一定规则,按照实际交易金额与规定标准之间的差额来缴纳税款。具体来说,差额缴税有以下几种情况:
纳税人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减去规定可扣除的支付款项后的余额作为企业计税的销售额来计算税款。
根据增值税的计税原理,营改增后,支付给其他纳税人的支出应按照规定计算进项税额,从销项税额中抵扣。但由于原营业税差额征税扣除项目范围较广,且部分行业的部分支出无法取得符合增值税规定的进项凭证等原因,差额征税在营改增后在多个行业中有所保留。
在房产交易中,根据销售额与原购入价之间的差额征收相关税种,这就是房屋差额税。
最新颁布的《增值税法》中取消了“差额征税”的表述,纳税人发生应税交易时,应当按照一般计税方法,通过销项税额抵扣进项税额计算应纳税额。
建议
差额缴税作为一种特殊的税收计算方式,允许纳税人在计算应纳税额时,从总收入中扣除某些特定的费用或成本,仅对差额部分征税。这种方式有助于减轻纳税人的税收负担,特别是在无法通过增值税进项发票抵扣来避免重复征税的情况下。然而,随着税收政策的不断调整,差额征税的适用范围和具体操作可能会有所变化,建议纳税人关注最新的税收政策,以确保合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