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文旅融合绘就黄河之畔的诗意画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2 16:52:00    

从黄河的潺潺流水,到山峦的绵绵翠影;从岁月的悠悠长歌,到时代的隆隆鼓点;从商贸的蓬勃脉动,到文旅的绚烂交融。靖远,商贸、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奏响着一曲激昂澎湃的华章,让“诗”与“远方”在这片土地上完美交融。

近年来,靖远县立足"黄河穿城"的独特资源禀赋,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创新文旅业态,让沉睡的文化资源"活起来",让秀美的自然风光"动起来",让传统的农耕文明"潮起来",走出了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从古老渡口的商贸记忆到现代文旅的蓬勃生机,从梨花盛开的田园诗意到非遗传承的匠心独运,靖远正以全新的姿态,奏响黄河之畔最动人的文旅交响乐章。

历史与自然的双重馈赠:文旅融合的丰厚底蕴

靖远的历史纵深如黄河般源远流长,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沉淀着文明的印记。法泉寺石窟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佛教艺术遗存,历经千年风雨洗礼,石窟内的佛像雕刻精美绝伦,壁画色彩斑斓,每一处线条、每一抹色彩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是靖远历史文化的生动见证。

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大庙村作为黄河流经靖远的最后一个村落,是“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森林乡村”,素有"大庙古堡、丝路古渡"之美誉,古老的渡口曾见证无数商旅驼队的往来穿梭。如今,这些历史遗迹已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时空交错的文化震撼。

黄河不仅赋予了靖远厚重的历史,更孕育了这里独特的自然景观。靖远县城坐落在黄河与乌兰山之间,古老的钟鼓楼与现代的文旅设施和谐共存,形成了"一城山水半城文"的独特格局。黄河在靖远境内流经10个乡镇154公里,流域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勾勒出两岸四季不同的优美风光。夏日的水岸三合景区波光粼粼,冬季的乌兰山银装素裹,春日的大庙村千亩梨花如雪,秋日的若笠乡层林尽染,自然与人文在此完美融合,为文旅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靖远的物产同样得益于黄河的滋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理标志产品群"。“小口大枣”“靖远羊羔肉”“靖远文冠果油”“靖远旱砂西瓜”等7个国家地理标志认定的农产品,不仅是农业产业的支柱,更成为文旅融合的特色名片。

享誉陇上、闻名全国的靖远羊羔肉以其鲜嫩醇厚入选全省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富农兴农典型案例。大庙香水梨皮薄汁多味甜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些特产通过文旅渠道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实现了从"农产品"到"文旅商品"的价值提升,让游客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能带走一份属于靖远的记忆。

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秀美的自然风光,构成了靖远文旅融合发展的"双轮驱动"。近年来,靖远县精心打造了黄河风情、红色文化、丝路古迹、长城体验、乡村生态和农业观光六大精品旅游线路,让历史文化可触摸、自然景观可体验、乡村生活可参与,真正实现了"资源变产品、产品变产业"的良性循环。文旅融合不仅让靖远的"老资源"焕发"新活力",更让这座黄河之城在新时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化表达方式。

项目引领与业态创新:文旅融合的实践探索

在文旅融合的大潮中,靖远县编制完成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以项目为抓手,以创新为动力,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文旅标杆。靖远县文化产业中心作为集文化、艺术、体育、娱乐、商业、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平台,已成为靖远文化产业的新地标。

该中心整体布局分体育馆、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多个场馆,通过举办各类文化节、体育赛事、商业促销以及旅游推广活动,实现各业态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协同发展,成为区域内文体商旅融合发展的典范。文化产业中心的成功运营,不仅丰富了本地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乡村旅游是靖远文旅融合的重要突破口。东湾镇按照"农旅融合、以农促旅、以旅富农"的发展思路,连片打造"天地人三合"、"菜根香大坝"、"稻香村瓜园"三个乡村建设示范村,形成了以翡翠小镇、法泉寺、大坝巷子、水岸三合等为基础的20平方公里乡村旅游圈。

其中,水岸三合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法泉寺石窟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大坝巷子通过举办乡村振兴美食民俗文化旅游活动和音乐美食主题乡村旅游活动,成为网红打卡地。这些项目将农业生产、农事体验、生态观光、民俗文化等元素有机融合,让游客在田园风光中感受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美好。

节庆活动是激活文旅市场的重要引擎。靖远县深挖地方特色,培育了"山水人文·河美靖远"旅游品牌,成功举办了“元宵音乐焰火晚会”“法泉寺民俗文化旅游活动”“大庙梨花赏花会”“小口大枣采摘活动”“黄河生态文化旅游活动”等重大节会。

特别是2025年全国春季"村晚"示范点活动暨全省"四季村歌"启动仪式,以"梨花香里唱村歌·大地欢歌促振兴"为主题,将"村晚"与"村歌"完美融合,民族歌舞、秦腔、锅庄舞以及地方曲艺轮番上演,露天舞台搭配梨花美景,为游客呈现了一场独特的乡村文艺盛宴。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靖远的知名度,更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近年来,靖远在文旅融合中还积极探索"互联网+"新模式,大力发展电商直播产业,2024年网络销售额达到9.28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开通了"臻品甘肃"等线上旅游消费板块,构建现代流通网络线上线下同步发展格局;举办"甘味靖品"杯靖远电商直播大赛,通过"云端赏花·靖彩绽放"直播活动,让无法亲临现场的网友也能在线赏梨花、看非遗、探美食。数字技术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打破了时空界限,拓展了客源市场,为传统文旅注入了新动能。

从重大项目建设到小微业态培育,从实体场景打造到虚拟体验创新,靖远的文旅融合实践呈现出多层次、全方位的特点。这些探索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供给,提升了游客体验,更关键的是形成了"文化引领、旅游带动、产业融合、全域发展"的良性机制,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乡村振兴与民生改善:文旅融合的社会效益

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为靖远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东湾镇大坝村通过省级文旅振兴样板村验收,大芦镇大芦村入选文旅部"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名单,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乡村面貌的焕然一新和群众生活的切实改善。

漫步在东湾镇瓜园村,鲜花绽放、绿树成荫,平坦整洁的巷道向前延伸,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道路两侧,内容丰富的文化墙展现着文明新风尚。稻香农家乐里,庭院环境干净整洁,大锅里的菜肴香飘四溢,客人们一边品尝美食,一边谈笑风生,呈现出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画卷。

文旅产业已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通过"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的模式,靖远培育开发了以大枣、黑瓜籽、东湾驴肉等产品为主的一批特色文旅产品,让村民实现了从"卖产品"到"卖体验"的转变。

兴隆乡大庙村依托百年梨园资源,成功举办多届梨花节,为这个古老的村落带来新的活力;糜滩镇的石板沟农家院内近百种牡丹悄然绽放,各色牡丹花瓣层层叠叠,将农家小院点缀得格外有魅力,成为游客亲近山水生态美景的热门选择。来到虎豹山庄,即可远眺滚滚东去的黄河,又可瞻仰红色古迹,这里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条件使这里成为很多人缓解压力、放松身心的极佳去处,这些乡村旅游项目也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截至目前,全县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1家、国家3A级旅游景区1家、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和省级文旅振兴样板村3个,有虎豹山庄、鱼龙山、乌兰山等旅游景点6个,旅行社营业部2家、旅行社分社1家,旅游商品销售示范点1家、文化企业136家。较上年,旅游接待人数同比增长46.3%;旅游花费同比增长72.2%。

文旅融合还促进了靖远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全面提升。靖远县积极争取中央旅游资金1000万元,用于完善水岸三合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64.6万元,在交通主干道和乡村旅游村设立各类旅游标识标牌132块;投资200万元建设人民路健身步道,投资37万元建设靖远县滨河社区笼式足球场,投资100万元建成多功能运动场、足篮排笼式球类运动场。

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极评选"美丽庭院",沿黄旅游扶贫公路独石段入选2023年陇原"最美农村路",完成多个示范镇和示范村建设及提升改造任务。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满足了旅游发展的需要,更极大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让乡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家园。

更为深远的是,文旅融合激活了靖远乡村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剪纸、刺绣、民歌等民间艺术通过旅游平台得到传承和弘扬;社火表演、舞龙舞狮等民俗活动在节庆期间精彩纷呈,游客们可以亲身参与其中,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村晚"、"村歌"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让村民从文化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创造者。文化不再是橱窗里的陈列品,而是鲜活的生活实践,这种文化认同与自信是乡村振兴最持久的内生动力。

悠悠黄河,勾勒灵动水色;山峦起伏,铺展葱茏翠影。靖远的实践表明,文旅融合不仅是经济工程,更是民生工程、文化工程。通过文旅融合发展,靖远正在实现"乡村美、产业兴、村民富"的奋斗目标,探索出一条"以文促旅、以旅兴农"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在这片黄河滋养的土地上,文旅融合的种子已生根发芽,正绽放出绚丽的和美乡村之花。

一首唱不完的岁月长歌,一幅看不够的绚丽画卷。靖远,这座黄河臂弯里的城市,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自然的灵动;既有红色的激昂,又有民俗的温情;既有美食的诱惑,又有文化的滋养。这座黄河之滨的城市,正以创新为笔、品质为墨、文化为纸,书写着文旅融合发展的精彩篇章。

无论是追寻历史的足迹,还是享受自然的馈赠,抑或体验乡村的宁静,靖远,都能给你一场难忘的旅行。

来吧,让我们踏上这场与黄河相遇的惊喜之旅,在这片诗意栖居的土地上,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温暖与感动。

靖远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冯文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