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组部召开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进会。会议强调,要聚焦严密党的组织体系抓重点、破难点,持续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从宋代《吕氏乡约》的自治实践,到当代“枫桥经验”的创新发展,基层治理在“群众小事”中探寻善治之道。新征程上,需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在组织协同、需求响应、文化培育中激活治理动能,推进基层治理从“有形覆盖”向“有效治理”的跃升。
基层党组织是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群众的贴心人。当前,社会结构复杂化、利益诉求多元化的新挑战,需要通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织密组织网格,促进组织网络的全面优化,实现党群服务“零距离”。以武汉东湖高新区开展共同缔造工作为例,智苑社区通过积极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广泛吸纳辖区社会组织的优势力量,发挥志愿者专业特长;并设置“宣讲”“巡逻”“调解”“先锋突击”“帮帮团”“环境整治”等6类岗位,由300余名共建单位、党员、志愿者认领,组建志愿队伍20多支队伍,如今注册志愿者2046名,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党员带动群众”的良好氛围。“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模式细化服务,将治理触角延伸至楼道、街角,形成“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的响应网络,使居民的安全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基层治理的最终目标是增强群众获得感,需以精准化服务回应群众的“急难愁盼”,通过数字技术为服务人民插上翅膀。浙江省诸暨市暨阳街道积极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2024年“政务12345”,共受理非警务案件14355起,现场办结率94.32%,现场矛盾未能调处的,由中心专职调解员跟进调解 ,办结率达100%。此外,“政务12345”日常处置队伍更是将非警务类事项协同联动、无缝对接、闭环解决演绎得淋漓尽致。基层党组织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接诉即办的模式,建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响应体系,形成“收集-分析-处置-反馈”闭环,让治理供给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培育优秀传统文化“共同体”,激活源头治理“内生力”。近年来,各地区不断探索,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强大生命力,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示范。山东省曲阜市以“和为贵”特色品牌,运用“网格+矛盾调解”新模式,将“礼之用,和为贵”的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巧妙融入基层治理中,引导群众主动践行“崇孝尚和”精神;安徽省桐城市深入挖掘“六尺巷”典故蕴含的文化内涵,探索推行“六尺巷工作法”,注入“谦和礼让”理念,引导矛盾双方互相礼让,做到进而有度、不得寸进尺,退而有节、不委曲求全,形成了一个完整高效的调解闭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基层治理创新养分,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发挥德治教化作用,用传统文化的精神去感染人,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推行法治、德治、自治、智治,让传统“息讼止争”智慧焕发现代生机,推动“要我治” 向“我要治”转变。
基层治理如同大树的根系,越是向下扎根,越能向上生长。当每个基层工作者都成为“行走的民情数据库”,每件民生小事都能找到制度性出口,社会治理的参天大树自然枝繁叶茂。源自民间的治理智慧,将在寻常巷陌间书写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生动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杨小英(武汉市江夏区“青苹果乐园”网评团队)
责编: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