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布鲁塞尔4月6日电 题:欧洲军事墓园里的和平追思
新华社记者廖雷
比利时南部,默兹河畔,高崖之上,晨光斜洒,绿茵如毯,白石雕琢的墓碑整齐排列。这是一座位于迪南小镇的法国军人公墓,埋葬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此阵亡的1200名法国士兵。一位白发老太太带着两个幼童在此驻足,孩子们的剪影为这片土地注入生命的气息。
比利时这个欧洲心脏之国,用散布全境的外国军事墓园,将战争记忆化作跨越国界的和平祈愿。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比利时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1914年,德国对当时持中立地位的比利时发起突袭,直接导致英法等协约国加入战局,引发世界大战。在比利时的土地上,爆发了多场惨烈的战斗,其中以伊普尔战役最为人所熟知。当时当地,一朵朵血红色的小野花,成为加拿大军医约翰·麦克雷中校目睹战友之死后表达悲愤的寄托,他奋笔写下了诗作《在弗兰德斯战场》。自此,欧洲形成以虞美人花纪念阵亡军人的传统。
二战中,比利时再次卷入战争漩涡,成为纳粹德国与盟军之间的重要战场。1940年5月,德国发动“闪电战”,比利时在18天内沦陷,英法联军仓皇后撤,拉开“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序幕。1944年12月至1945年1月,“突出部战役”在比利时东部阿登山区展开,孤注一掷的德国在西线发动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反攻被盟军击退,从此纳粹德国彻底走向溃败。这片仅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见证了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两次全球冲突。
战后各国在比利时建立的军事墓园,成为文明反思的特殊空间。英联邦战争公墓委员会在比利时境内管理着200多个战争相关墓地,埋葬着来自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英联邦国家士兵。美国战争纪念碑委员会则负责维护邻近比德荷边境的亨利沙佩勒美军公墓等。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波兰等也在比利时建立了本国士兵墓地。每年,大量来自这些国家的访客前往这些墓园拜访祭奠。
202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比利时和法国的139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墓地和纪念场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比利时境内还有多种民间组织的“重走战争路”徒步项目,让后人踏上战争曾经发生的土地,理解那段不应被遗忘的历史。
比利时国土上形形色色的各国军事墓园,不仅是历史悲剧的见证者、共同记忆的交汇点,也是和平教育的重要空间。在这片土地上,人们亲眼见到、亲身感受到,战争的代价远不只是伤亡数字,而是几代人的记忆创伤、经济的崩溃甚至文明的倒退。历史告诉人们,和平需要争取,和平需要维护。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不时发生的战争与动荡仍然是人类社会的痛。和平,依然是一种不易的选择。今天的欧洲不知是否能够——以及愿意——回望曾经的足迹,选择明天的去向?墓碑无言,却是振聋发聩的和平呐喊。
此时,与法国军人公墓一列柏树之隔的餐饮休闲区,孩童们正在游乐场追逐跑跳,欢声笑语在林间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