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宝藏”记忆,扬大团队打造能听能看的“数字家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6:50:00    

当记忆在时间中封印,如何追思这段过往?记者9日从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获悉,该院团队将新技术与专业所学结合起来,通过技术手段,让老教授家中尘封已久的静态老照片“复活”。

严公宝教授和同学们看老照片

扬州大学的严公宝教授现年八十六岁,有时翻开泛黄的旧照,已不太记得清早些年的事情。“偶尔看看之前的相册,我忘记有些照片是什么时候、在哪边拍的。”为了留住记忆,同学们决定收集老照片、口述录音等素材,帮老教授整理出一封“数字家书”。

前不久,新闻与传媒学院的几位同学来到严公宝教授家中。严教授将过往的老照片展现在同学们面前,从中学毕业到成家立业,从同窗友谊到桃李师恩,照片一页一页翻过,回忆一寸一寸展现。60多年来的点点滴滴,虽都被记录在了画面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色彩、像素以及与之相关的回忆,渐渐在严教授脑海中模糊了起来。

学生正在处理老照片

为了留住宝贵的记忆,团队成员们开始用相机对老照片进行“再记录”,又依托图像恢复技术,修除掉照片上的划痕,将缺损部分填补完整,并适当调整整体的对比度和色温,让充满历史痕迹的照片保持真实的同时,重新恢复清晰。处理好画质后,大家在AI技术和PS等修图软件的帮助下,给照片中原本静态的人物加上了肢体动作,彼时的场景又得以重新再现。此外,同学们又将声音搭载了进去,使平面的黑白照片转变成为视听两个维度的情感载体,当下的体验与过去的情感再次联结了起来。

“这些鲜活生动的数字家书,不仅保存了严教授个人的故事,也为我们借助新技术,整理口述史记录,提供了新思路。”团队成员史嘉妮表示,“我们也希望继续为老教授们服务,了解更多我们没有经历过的峥嵘岁月。”新闻与传媒学院的相关负责老师还表示,该团队还将为学校的“宝藏老教授”们陆续制作数字家书,并将这一模板在网络上推广。

通讯员 王成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胡林

校对 盛媛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