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要比AI多想一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09:10:00    

当DeepSeek、豆包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课堂教学必然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教师讲台上的“智囊团”。今年春季开学,初一语文组在课文《邓稼先》集体备课中,讨论到“如何让学生理解邓稼先等人在那个特定年代所展现的奉献精神”时,参与的教师各抒己见,但是都感到路径过于单一,无法直击邓稼先的精神世界,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时青年教师王艳提出,可以通过DeepSeek寻求帮助。当大家将需求输入系统,系统给出的方案让所有人眼前一亮——可以通过与邓稼先的时空对话开展沉浸式体验;也可以将学生带入那个年代,通过环境营建用抉择天平激活学生的价值判断……这些方法为教师打开了全新的备课体验。

这种智能辅助带来的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教学思维的改变。数学组教师李红在备课立体几何单元时,在“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感”这一问题上,DeepSeek不仅推送了AR建模软件,还建议将学校建筑作为测量实践场域。

现在我们的教师已经习惯与AI进行专业对话,教案设计突破了传统经验主义的边界,走向更具创造性的协同进化。

学习空间里的“思维教练”。我校新建的AI学习室在午休时间和下午自修时总是爆满,以至于我们的计算机教师说,现在终于体会到什么叫“一机难求”了。

上周三,我看到初二学生李佳迅在电脑上通过DeepSeek进行名著《骆驼祥子》的专题学习。他以“祥子”为中心人物,请DeepSeek提供体现祥子命运的关键事件,并找出与祥子命运相关联的人物及对祥子的影响。然后,根据软件提供的内容形成自己的名著学习导图。学生说,通过DeepSeek节约了复习时间,优化了复习内容,而且通过一张图就可以回顾名著的内容,这比以前教师提供的练习讲义方便多了。他准备将初中阶段涉及的12本名著都做成思维导图,方便学习和理解。

在其他学科辅导中,AI工具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当学生输入“电磁感应实验总失败”的困惑时,豆包不会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分步骤引导检查电路连接、建议更换测量方式、提示注意地磁场干扰。这种分层解析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不断思考、深入学习。

工具理性中的“人文思索”。有语文教师反映,前段时间作文课上有三个学生提交的议论文一看就是采用了AI工具。无论文章结构还是语言,AI工具所形成的文章多了些“机器味”,少了过去文章所独有的温度与瑕疵。这提醒我们,工具的使用是为了优化与便捷,绝不是替代。

这一痛点在编程社团得到了破解。学生用DeepSeek调试代码时,必须口头解释每个修正建议的合理性。这种“人机对话”训练让算法不再是“黑箱魔法”,而成为可被审视、质疑、改良的思维伙伴,正如学生在项目日志中所写的“AI给的答案像乐高积木,真正搭建城堡的是我们自己”。

站在教育变革的潮头回望,从幻灯机到智能终端,从题库软件到生成式AI,技术迭代始终在重塑教育形态。但教育的本质永远是点燃而不是填充,是启迪而不是替代。当DeepSeek这类工具真正成为“大众化的思考伙伴”时,我们期待看到的不是整齐划一的智能流水线,而是万千个性在大数据下绽放的思维之花。这或许就是智能时代教师真正的使命——做那个永远比AI多想一步的人。

(作者系特级教师、山东省安丘市青云双语学校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09日第11版

作者:徐军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