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区西郊街道开展2025年社会救助领域小切口改革(试点)工作培训会。
两个月前,平凉市崆峒区西郊街道甘沟路社区居民孙丽娜的丈夫突遭意外,导致全身多处骨折,让这个依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的家庭陷入了困境。
崆峒区民政工作人员在走访中得知此情况后,通过新推行的社会救助“一次申请、分层审核”机制为孙丽娜家办理了低保,还同步发放了临时救助金7350元。
“这笔救助金就像及时雨,减轻了家里的医疗费用压力,真是太感谢了!”孙丽娜感激地说。
孙丽娜的事例,正是当下崆峒区民政局推进社会救助领域“小切口”改革的生动实践。
今年以来,崆峒区针对传统社会救助办理过程中“反复申请”“反复确认”等痛点,按照“试点先行、全面推进”的工作原则,在全区9个单位先行开展社会救助领域“小切口”改革工作。
“这次改革旨在通过整合资源、流程再造、模式重构等举措,建立‘一窗受理、多维研判、精准施救’的新型救助机制,将传统社会救助‘申请什么项目,审核什么项目’的单一受理审核模式转变为‘一次申请、分层审核认定’的综合办理模式。”崆峒区民政局副局长焦飞介绍道。
在四十里铺镇便民服务大厅,前来咨询政策、办理救助的群众络绎不绝,工作人员水利娟说:“窗口为群众提供城乡低保、孤儿临时救助、残疾人两项补贴、高龄津贴等业务办理服务。业务办理过程中,只要群众提交申请材料,符合政策条件的我们会按流程依次进行办理。”
为确保改革实效,崆峒区民政局构建起“三级联动”服务体系,30名专职协理员开展“地毯式”排查,8名业务骨干驻点指导,9支专业社工团队提供心理疏导、资源链接等延伸服务。同时依靠甘肃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系统,对红黄蓝三级预警对象实行“一户一策”动态管理,今年累计消除返贫风险点42个。
改革实施以来,崆峒区新增认定低保家庭121户,低保边缘家庭73户,低收入和急难救助同时享受对象13人,临时救助效率提升60%。
“我们将持续优化社会救助服务,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努力构建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有效率的社会救助体系。”崆峒区民政局局长白宏伟表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丽媛 通讯员 梁璐 刘冰瑜)
崆峒区民政局工作人员走访住户,为居民排忧解难。(本文图片均由崆峒区民政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