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法评理”平台,百姓家门口的“调解室”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20:33:00    

记者从北京市密云区委政法委了解到,密云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实践“说法评理”平台,将政法、行业力量下沉村居,整合干警、律师、乡贤、人民调解员、社会力量等多方资源,构建百姓家门口的“调解室”,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据悉,相关经验作为北京唯一入选中央社会工作部、农业农村部2024年度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说法评理”平台在高岭镇的调解现场。

村民将村经济合作社告了

春意盎然,密云区高岭镇一处樱桃种植园的大棚里,郁郁葱葱的枝叶间缀满了红润饱满的樱桃。工人们穿梭其间,忙着挑拣、采摘。“我们公司今年能够顺利地生产经营,真的要感谢镇领导、感谢法官!”樱桃种植园公司负责人回想起去年化解的那场合同纠纷,不禁感慨道。

据悉,此前高岭镇的杨某等307户村民分别与村经济合作社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约定杨某等村民将其承包的土地流转给村经济合作社,流转期限20年,租金于每年9月20日前交纳,每五年递增10%。如迟延支付,则按日收取千分之五的滞纳金。

合同签订后,杨某等村民将土地交付给村经济合作社,村经济合作社将土地统一流转给上述公司从事绿色有机樱桃产业发展。该产业前期投入资金数亿元,带动周边200余人就业,形成了区域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因所栽种的樱桃树尚未到盛果期,加之资金回笼困难,公司出现迟延给付土地租金的情况。

之后,杨某等23户村民将村经济合作社诉至法院,要求其给付每户违约金3000元至4000元不等。村经济合作社和公司认为,土地流转合同约定的违约金标准过高,折合年利率达180%,公司资金出现暂时性周转困难,无力支付高额违约金。

双方的矛盾焦点在于对给付数额存在较大分歧,且坚持己见,僵持不下,矛盾陷入僵局。据了解,杨某所在村其余284户村民正在观望,其他村亦有122件相同诉求,解决意愿强烈。

启动“说法评理”平台化解纠纷

密云区法院在收到立案申请后,通过风险预警机制,及时与属地高岭镇会商研判,“我们当时感到,这批群体性纠纷如果不能妥善化解,可能导致村民主张解除土地流转合同,既不利于公司的持久稳定发展,也会影响村民的切身利益,还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大局。”密云区法院立案庭庭长李娜表示。

为了推动实质性化解纠纷,高岭镇及时启动“说法评理”平台,邀请密云区法院会同镇平安办、司法所、乡贤等多元力量,组织公司、经济合作社与村民间先后开展了十余次调解。

村里73岁的张大爷是德高望重的老党员,也是村里的乡贤调解员,他分头给企业和村民做工作,从乡情、“老理”入手,号召村民“帮助公司渡过难关”,督促公司尽快落实补偿,回应村民关切。

密云区法院充分发挥“院长包镇、法官包村”机制优势,下沉政法力量,分别对村民和企业进行释法明理,向村民解释高额违约金难以得到法律支持,引导企业及时依法履行违约责任。

矛盾纠纷数量较去年同期下降

经过调解人员“情理法”多维度、数个月十余次的耐心劝解,各方换位思考、互谅互让,最终达成一致意见。这起涉及近千亩土地流转引发的群体性纠纷被妥善化解,村民当场拿到违约金,涉事公司资金周转困难也得到极大程度缓解。

“我们充分认识到村居是化解矛盾纠纷的前沿阵地,也是预防社会风险的第一道关卡,所以在‘说法评理’平台建设中注重夯实基层基础,为每个村都配备了公安、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的政法干警和律师,村里有了矛盾纠纷,村书记‘一键点单’,便可组织法治力量参与矛盾纠纷的调处化解。”密云区委政法委副书记殷慧君介绍,“同时,在政法单位执法办案过程中,需要属地配合调解或稳控的,也可以通过平台协调对接,实现‘双向赋能’”。

据悉,密云区推广“说法评理”平台以来,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不断走深走实,信访总量、12345市民服务热线每万人诉求量、治安和刑事案件量较去年同期均呈现下降趋势,基层治理效果持续向好。

链接

“说法评理”平台

这是密云区在2023年底创新实践的多元解纷机制。该平台坚持党建引领,将政法、行业等多方力量前移至村居,切实把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解决在“家门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张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