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用户集体发声明反击,能摆脱AI智搜的隐私困扰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17:59:0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肖潇 北京报道

微博智搜刚升级不到一周,便卷入隐私风波。

近期有网友发现,微博的“AI智搜”页面能精准锁定个人账号,通过过往发言,总结出情绪状态、兴趣爱好等个人画像。有网友还质疑,即使设置了“仅半年可见”或“好友圈可见”的微博,也会被AI“公开处刑”。

4月22日,@微博智搜官方回应称,非完全公开的内容从未被纳入AI分析范围,微博也不会通过智搜功能收集、存储或分析用户的非公开信息。

这不是AI第一次因为使用个人信息引起争议。在海外,x(推特)正因为收集用户发帖来训练AI,被欧盟监管机构调查。Facebook、Instagram 上周通知欧盟用户,如果不想发帖被喂给AI,需自行填表退出。

但这一问题在国内还没引起太多重视。21记者注意到,4月23日开始,许多网友开始自行挂出“拒绝 AI 抓取”权利声明,声称自己账号的所有内容均不授权微博用于AI。

律师告诉21记者,现有的《微博用户使用协议》并没有规定AI条款,用户的“拒绝AI声明”在法律效力上站得住脚。但平台协议中往往会有一些模糊条款,如果发生法律纠纷,可能还是会做出有利于平台的解释。

本次争议的起因是,有网友在微博搜索自己的网名时,发现一旁的“AI智搜”板块能精准识别出账号,生成一份“人格小结”。

21记者在4月23日测试了一个微博账号,除去兴趣爱好,AI智搜还标注其“情绪波动,常表达焦虑与自我怀疑”,并且会逐条引用具体微博。

与评论罗伯特不同,智搜答案就摆在公共广场上,紧邻微博搜索入口。这一功能整合了DeepSeek的深度思考,今年2月底上线;4月18日,升级后的智搜与微博搜索框正式合体,微博官方称:“一键开启智搜,可随意提问,直接收获智搜精准回答。”

这也成了引发用户反感的一个原因。一位粉丝过万、为此发声的插画师告诉21记者,自己其实已经“不怎么刷微博了”,但看到AI总结仍然很不舒服。“本来上网就是随便冲浪,很多内容可能就是表达当下的心情,但是被智搜挖出来很奇怪……被(AI)剖析本来就是一件不太舒服的事情。”

智搜也不是总在搜人。21记者测试了多个账号,发现只有网名足够独特时,AI 才会精准对号;如果名字里有成语、植物、明星等常见词,智搜往往只给出含糊回答。

引发更大争议的是,有网友发文称,自己的微博内容明明已经全部设置“仅半年可见”或“仅好友可见”,依然被AI智搜公开总结。

对此,4月22日,微博智搜在官方账号否认称,该产品在开发之初就将用户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列为首要原则。以下非完全公开内容从未被纳入智搜分析范围:1、设置为“仅自己可见/好友圈/粉丝可见”的微博内容;2、微博也不会通过智搜功能收集、存储或分析用户的非公开信息。

但“半年可见内容”是否会被AI总结,微博并未正面回应。时间限制是一项付费功能,用户需每月支付 25 元 SVIP 费,才能让特定时间的微博不公开展示。

23日开始,越来越多网友开始在微博主页发出权利声明,公开表示:拒绝微博使用其任何内容用于AI分析……如发生争议,将通过北京市互联网法院解决。

这不是AI总结在国内第一次引发隐私争议。去年12月,有网友称陌生人通过豆包AI搜到了自己的微信号,甚至能够通过AI查到自己的专业、考研成绩、班级活动。

豆包当时回应称,这些信息来自公开网页,用搜索引擎同样能找到。

但夏海龙也指出,如果用户设置了半年可见、仅好友可见等限制,那就视为不希望对公众开放,这其中的个人信息应当属于隐私。

观韬中茂(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吴丹君同样也向21记者表示,如果用户对时间和受众做出了明确限制,平台使用属于“超出用户合理预期”,违反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合法、正当、必要原则。

不过,技术层面很难彻底封堵。夏海龙指出,尽管用户将微博内容设置为“仅好友可见”,但只要将内容发布在微博平台上,实际上平台都能看到,所以并不能在技术上完全阻挡 AI 读取。

从 4 月 23 日起,大批网友在主页贴出“拒绝 AI 抓取”声明。记者 4 月 24 日复测发现,即便挂出声明,账号内容也可以被智搜分析。

在法律层面,这份声明并非无效。吴丹君解释说,从法律效力来说,用户的单方面声明是有一定作用的。如果平台的用户服务协议未写明 AI 授权条款,用户的“明确反对”应被尊重。同时,我国2023年开始生效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也要求,AI训练数据含个人信息必须获本人同意或符合法律规定其他条件,用户有权要求平台遵循此规定。

21记者查阅了《微博用户使用协议》,目前并没有针对AI的条款。

夏海龙还提醒,基于《著作权法》的一般规定,未经作者授权,平台也不能直接使用。不过,现实操作中仍有两处灰区:一方面,用户协议中会有一些有利于平台的模糊条款,如果发生法律纠纷,可能还是会做出对平台有利的解释。

另一方面,就算AI使用了内容素材,在法律上到底算不算侵权,目前仍然存在较大争议。

2023年底,微博推出“评论罗伯特”账号,只要用户发布大于10字的原创微博,就有可能随机收到自动回复。此后,功能型 AI 账号陆续登场,背后是微博押注AI的策略。

最新披露的微博财报显示,2024 年第四季度,微博广告与营销收入同比下滑 2%,但会员等增值服务收入同比上涨 13%,达到 2.56 亿美元;12月的月活跃用户保持在 5.9 亿,与近年基本持平。

微博此前放话,2025年,公司会继续推进社交产品的整合服务,尤其在AI上加大投入,对AI在搜索、社交互动、内容推荐、广告等方面的应用积极探索,以期提振用户规模与活跃度。

热情之外,个人公开信息的收集边界却少有人问津。微博 AI 技术负责人周鑫曾对《AI 新榜》透露,“评论罗伯特”基于微博的知微大模型,和其他主流AI助手不同的是,“评论罗伯特”融入了微博本身的社区数据和最新的知识库。

周鑫提到,“这些知识库不仅包括微博平台上的热门话题和热梗,还有微博其他垂直内容进行联动。”简言之,用户在微博留下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训练样本。

对比海外,围绕“用不用用户数据训练 AI”早已掀起波澜。谨慎对待用户数据,逐渐发展为一种共识性的做法。

去年 11 月,爱尔兰数据保护委员会要求 X (推特)停止调用欧盟用户数据训练模型,X 随后同意暂停,但紧接着获准撤回承诺,上周该监管机构再次启动调查。

Meta 也一度因同样理由搁置计划。但上周重新启动,准备调用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的公开帖子、评论及与 Meta AI 的聊天记录进行训练。Meta的做法是排除私信信息,不收集18 岁以下的欧盟用户数据。此外,还将通过 App 内通知和邮件提供一键“异议表单”,让用户选择退出。

目前,还没有国内的社交平台设置退出AI训练的机制。对于个人隐私争议,国内的豆包在去年的“微信号被扒”风波后优化了提示词,保证即使网上有公开信息的情况下,仍然限制相关信息的露出;通义千问在21记者测试中,同样拒答个人隐私相关问题。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