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主办、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中共杨浦区委承办的“理润申城·杨浦|理论Young帆”项目在上海市人民城市实践展示馆正式启动,并举行以“文化传承与创新:释放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主题的首场活动。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杨浦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施方等出席活动。
活动现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上海社科院文学所所长袁筱一、上海社科院研究员邓智团分别作主旨演讲,并与来自杨浦区机关单位及文化单位的代表共同探讨文化赋能城市发展的新路径。
曾在杨浦求学、工作过多年的黄昌勇表示,在某种程度上,杨浦的奋进历程就是上海发展的一个缩影。他认为,城市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还是一个文化概念,有时两者并不完全重合。杨浦有历史风貌区的优良基础,有青年文化集聚的优势,有独特的公园文化;杨浦的蝶变,不仅是“从昔日的‘工业锈带’变为如今的‘生活秀带’”,除此之外,还应有文化产业秀带、发展秀带。未来,杨浦可以立足上海,放眼全球,用好这些文化资源,集中力量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项目。尤其是要培育发展壮大青年文化,为城市文化软实力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袁筱一阐释了文学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她指出,文学可以记录、象征并预言城市的精神与未来,某种程度上,小说比建筑更能抵御时间的侵蚀。很多城市由文学走向世界,成为独特的文化符号。她认为,城市的本质不在于数据和图表,而在于人与空间的互动。人民远非抽象符号,他们既是城市精神的缔造者,又反过来被城市所塑造。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文经济学”的课题。今年全国两会上,他进一步强调“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在邓智团看来,经济融入人文,人文浸润经济,实现人、文化、经济的有机统一,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人文经济赋能城市更新的本质是“文化基因的现代转译”,要通过文化链、产业链、空间链“三链融合”,挖掘和利用城市的文化原力,激活空间价值,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未来,城市更新将从传统“文物保护”向“文明传承”,从“空间增值”向“生态构建”,从“数字孪生”向“虚实共生”,从“政府主导”向“共建共享”转变,最终实现文化与城市的有机融合。
互动交流环节,专家们围绕“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杨浦文化品牌塑造”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并回答了现场观众的提问。
“理润申城”一站式基层理论宣传普及项目由市委宣传部主办,市社联发起并联合各区共同承办,依托市社联学科优势与人才优势,发挥专家学者推进理论宣传“深下去”的关键作用,着眼区域发展重点、基层治理难点、群众关心热点,为基层解疑释惑、为发展把脉出招、为治理凝心聚力,形成专家学者、理论工作者、基层治理实践者共论、共建、共治的“思想磁场”。
原标题:《文化如何赋能城市发展?专家:要实现文化链、产业链、空间链“三链融合”》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