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师喆
核科技是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代表之一,核科技不仅在核电应用领域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工业、农业、医疗、环保、资源、勘测、公安、公共安全等领域也有着巨大发展空间。近日,一场聚焦核科学与核技术前沿发展的学术盛会——河南省核科学与核技术学术会议在郑州举行。这场盛会汇聚了全国核科学领域的院士专家,为河南省核科技发展建言献策。
本次会议由河南省科学院主办,核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承办,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省核学会、河南师范大学等单位协办。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科研院校的7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河南省核科学与核技术发展谋划、研究所发展规划、反物质核合成等前沿研究,以及核技术应用与产业推广的技术挑战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与交流。
会议邀请报告环节精彩纷呈。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马余刚率先作报告,系统阐述了极端条件下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中国团队参与RHIH-STAR等国家合作组所取得的显著进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邓建军作交流报告,提出以创新为驱动、效率为核心、可持续为目标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强调构建“需求牵引-问题导向”的全链条发展体系,推动核科技与医疗、农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河南省科学院核科学与技术研究所马春旺教授介绍了研究所的“一体三翼”发展战略,即以先进加速器平台为核心,重点布局核科学中心、辐照技术中心和核分析中心三大方向。研究所将依托人才团队,整合省内外高校及企业资源,开展质子加速器研发、先进核科学等多方面的研究,并开展特色突出的辐照育种、科技考古研究,为河南经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与会专家代表在研讨会上积极发言,为核科学与核技术发展提出了诸多宝贵建议。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李燕研究员等专家团队代表,围绕研究所建设提出了系统性建议,包括聚焦特色领域、优先发展差异化方向、强化人才引育、倡导合作研究、注重成果转化等。
专家们还探讨了核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的未来系统性建设,分析了研究所在推动长期计划、实验室建设、成果转化和外部技术引进方面的策略。同时,深入讨论了核科学与技术在河南农业、考古和医疗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会议期间,核科学与技术研究所举行了专家聘任仪式。马余刚受聘为学术技术委员会主任,邓建军等11位知名专家受聘为首批学术技术委员会委员,李燕等63位专家被聘为科学技术顾问和客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