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何克诞辰110周年】甘肃省召开座谈会深切缅怀乔治·何克:愿友谊地久天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22:22:00    

中国甘肃网4月14日讯(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4月14日,纪念乔治·何克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兰州召开。来自兰州城市学院的师生用一首《友谊地久天长》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上世纪30年代,乔治·何克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支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投身中国教育事业,用年轻的生命书写了中英友谊的华彩篇章。在乔治·何克诞辰110周年之际,乔治·何克亲属团以及国际友人再次走进中国、来到兰州,与中国人民一起缅怀老朋友乔治·何克,期待友谊地久天长。

纪念乔治·何克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甘肃省政府外事办、甘肃省对外友好协会协办,英中了解协会、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支持。

座谈会前,与会代表参观了纪念乔治·何克诞辰110周年展。兰州城市学院师生用中英双语演唱了《培黎工艺学校校歌》《友谊地久天长》,欢迎从英国远道而来的客人,也将乔治·何克亲属团和国际友人的思绪拉回了那个艰苦却难忘的年代。熟悉的旋律、泛黄的老照片,在承载时光的影像里,乔治·何克在中国的足迹逐渐清晰,他对中国的贡献更显弥足珍贵。

甘肃省政协副主席何伟指出,乔治·何克先生的故事,是中国人民特别是甘肃人民心中永不褪去的红色记忆,更是中英友谊的鲜活见证。甘肃省愿以纪念乔治·何克先生为契机,进一步拓展中英友好交流的深度与广度:深化教育合作,推动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等方面的经验互鉴。厚植民间友好,支持青年互访、文化遗产保护等人文交流项目。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姜江指出,乔治·何克先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20世纪30年代,乔治·何克满怀对世界和平与正义的追求,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以血肉之躯融入烽火大地,最终将自己短暂而壮丽的青春永远定格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从抗战前线的硝烟到延安窑洞的油灯,从合作社里的纺车到山丹培黎的校舍,乔治·何克的足迹是中英民间友好的生动注脚,也是对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深刻诠释。

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柯马凯表示,乔治·何克的一生,是跨越国界的人道主义丰碑。他放弃安逸的生活,选择与中国人民同甘共苦;他无视战火与贫困的威胁,始终坚守“为普通人创造尊严生活”的理想。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何为真正的国际主义精神—,为人类共同的正义事业奋斗不息。纪念乔治·何克,不仅是为了缅怀过去,更是为了照亮未来。

座谈会上,柯马凯首次展示了他珍藏乔治·何克著作,《我看到一个新中国》最早的英文版本。《我看到一个新中国》是乔治·何克深情讲述中国故事的著作,饱含着他对中国人民的爱。如今,这本书中英版本均已出版发行,成为英国民间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扇窗口。

乔治·何克外甥马克·托马斯在座谈会上深情回顾了乔治·何克光荣而短暂的一生。他表示,乔治·何克短暂的一生中,成功地取得了对中国未来如此重要的成就。乔治·何克的毅力和奉献精神使他贴近了普通中国人的心,也架起了东西方友谊的桥梁。他们希望沿着这条路继续前进,架起中英民间交流的桥梁,让友谊地久天长。

座谈会认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乔治·何克先生用国际主义大爱架起中英两国沟通的桥梁,是两国人民友好交流的典范。中英双方当沿着乔治·何克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行,为中英友好关系的不断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