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得主李洱沈阳直言:文学不在流量,读书贵在吃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09:57:00    

在沈阳市第十七届全民读书季启动之际,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北京大学教授李洱做客沈阳,分享他创作《应物兄》的心得,同时与读者交流有关读书的问题。李洱坦言,读书不意味着要读很多书,但每读一本都要读透,这样更有意义。

论文学

AI时代文学写作更有意义

谈到当下文学的意义,李洱表示,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影视、短视频来获取信息,文学的价值可能不那么引人注目。但文学从来不仅仅是传播简单的信息,它是对横穿古今的问题发言,对文明发言。它的价值从来不是立竿见影的,不是靠点击量取胜的。“不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小说还是电影,最终归结为我们如何认‘人’,我们所从事的所有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追求人的幸福和解放……”李洱说。

对于AI时代的到来,李洱表示:“文学就是一代代的诗人、一代代的作家,对这个民族的思维、这个民族的语言,进行悄悄地改变。文学的作用不是立竿见影的,它是潜移默化的,它在默默地起作用,尤其到了现在所谓的AI时代,AI可以写很多作品,写的一些短篇小说或者诗歌可以到85分,甚至说能达到95分。即使这样,写作仍然有意义,且文学的意义变得更为突出,文学的反省功能,突然加强了,变得突出,你和文字之间直接建立起了联系。这是我写出来的,这是从我生命中流出来的句子,对写作者自己意义太大太大了。”

对于当下盛行的网络文学,李洱曾戏称其为文学的“卡拉OK”,李洱说:“据我所知,最好的网络文学作家,自己是不看网络文学的。他看的和我们一样,是传统作家的作品,整个文学的滋养来自传统文学。与我们不同的是,他比较早地看到了网络的特点,知道书写工具变化的重要性。”

谈读书

读书时需要停下来思考

李洱爱读书是出了名的,他自己也称自己“读的书实在太多了,也读了很多诗,很多剧本”,除了广泛吸取中国文学的营养,他还喜欢读加缪、哈维尔、博尔赫斯等外国文学家的作品,被评论界称为“以才学入小说”。李洱作品中虽然到处都是知识点,却绝不是“掉书袋”式的,而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充满了智慧、意趣和画面感。

谈及对当下阅读的观察,李洱的观点是“不需要读很多,而要读透”。他说,选几部好作品读就可以了,我们今天所有人读的书比孔子、老子、庄子都多,但他们寥寥几部著作影响几千年。“既具有永恒性,又具有当代性,这样的作品才能够传下来。我们要读一些好作品,而且读任何作品,一定要跟当代联系起来。读书重要的是读好书,把书读好,读透。”

李洱表示,现实摩擦心灵的震撼需要用文字描述,真实的感受需要用语言去描述,这是文学的生命,也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很多人在读书的过程中会有一些知识障碍,书中用的很多知识都是小学初中课本的内容,可能很多人没有掌握。看到这些不熟悉的知识一定要去查一查,了解一下。查完之后你就会发现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又回到了过去,如果有这种阅读感受的话那也是很舒服的。

文学的知识功能是不能忽视的,一部作品如果在阅读的过程中能让读者停下来,有片刻的停留去思考,这个想的过程就是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的意义所在。

谈到青少年阅读,李洱表示,青少年在阅读上可以读一些比较通俗易懂的经典作品,比如狄更斯、巴尔扎克、雨果的作品,这些作品翻译得很棒,这些作品所反映的现实可以和当下形成一种观照,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情结都对学生们有帮助。

说“应物”

“应物”观照人们处世之道

2018年底,李洱80万字长篇《应物兄》一经问世,便受到文学界的高度关注,其与众不同的价值迅速被识别出来,使得专业读者兴奋不已。《应物兄》围绕济州大学儒学研究院筹备成立和迎接儒学大师程济世“落叶归根”两件事,以“应物兄”作为轴心人物,上下勾连、左右触及,相关各色人等渐次登场,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当代社会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生活画卷,于2019年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李洱说:“作家把一个人写活了,人们常常就会把这个人与作家本人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是作家的写作给读者带来的幻觉。‘应物兄’肯定不是我。我写的也不是某种具体的人,具体的高校。”

谈及《应物兄》长达十三年的创作历程,李洱坦言其中不乏艰难困阻。写作过程一度极不顺手,他甚至还怀疑,这部小说会不会永远也完成不了。为填充丰满知识分子的生活世界,《应物兄》融合了儒学、道学、佛学、西方哲学等丰富庞杂的各类知识,全书字数曾达两百万字。

谈及“应物”的态度,李洱表示,“应物”关系到人的是非得失、出入进退,观照着人们的处世之道。在当今世界中,人们应如何与自己、他人乃至社会相处?针对这一问题,李洱也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他坦言,在纷繁复杂的时代,人们会面对许多黑暗和痛苦,应对的方式通常有两种:成为黑暗体制的一部分,或者成为发现并留存黑暗体制中的微光。李洱所期待的知识分子的“应物”方式自然是后者,人们需要了解痛苦和黑暗,更应当时刻保持警惕,反复思考、勇敢质疑不合理的现实暗影,从中挖掘出隐含的希望,并坚持贯彻这份光亮。

《沈阳日报》2025年4月28日8版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盖云飞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