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南市槐荫区玉清湖街道的大李村,厚养薄葬的文明新风早已吹遍了这片土地,成为村民们共同践行的生活理念。
村党支部书记李学魁每每提及村里的移风易俗工作,总是满面笑容、兴致勃勃:“过去操办一场白事,通常要折腾3天,不仅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每户的花销更是高达上万元。可如今,白事的操办时间大幅缩减至1天,每户的花销也降低到了4000余元,这可真是给村民们减轻了负担。”
曾经的大李村,村民们在面对亲人去世时,总认为要大摆宴席才算尽孝,还要购买各种纸扎,3天的白事下来,花费往往过万。村民们心里其实并不愿大操大办,但又碍于面子,因为大家都这么做,谁也不好意思“另类”。据李学魁回忆:“之前办白事,全村300余户,每户出一人参加,加起来就是300多人,连续吃3天。除了吃饭花销大,购买纸扎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两笔支出,占了白事花销的绝大部分。”
2016年,大李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开启了移风易俗。村里制定缩减宴席规模、简化仪式流程等规定,大力倡导厚养薄葬、文明治丧的理念。李学魁说:“现在办白事,时间缩短到了1天,参加的人数也控制在五六十人左右。村民们不再购买纸扎,每户的花销在4000元左右,相比过去下降了一半多。”
村里的红白理事会全程参与白事的操办,不仅为村民节省了开支,还让整个过程更加省心。然而,在移风易俗工作刚刚推行时,也遇到了不小的阻力。一些村民习惯了过去的传统习俗,一时难以接受新的观念。村里的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头践行移风易俗的要求,村民们看到党员干部的行动,也逐渐放下顾虑,开始主动白事简办。
大李村能顺利推行移风易俗,村内的文艺队功不可没。文艺队由本村的村民组成,大家各怀才艺,自2018年成立以来,已经在村内上演了数十场精彩纷呈的文艺活动。每逢春节、中秋、国庆等重要节假日,文艺队都会精心策划,自导自演各类节目,为村民们送上一场场视听盛宴。“不仅本村的村民来看,还有好多从别的村赶过来的,热闹得很。”李学魁自豪地说,一年下来,大型的演出有五六场,每场观看人数基本在二三百人左右。
文艺队的“元老”李大勇是村里的文艺骨干,平时就喜欢唱歌和演奏乐器。文艺队成立后,他便成为其中的重要一员。李大勇说:“我们经常编排一些关于移风易俗的节目,比如三句半、小品、歌舞等,每场演出大概持续2个小时。通过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为村民带来改变。”
如今,大李村的文艺队有30余人,他们用各自的才艺和热情,为移风易俗工作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让文明新风在大李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记者:王铮 记者:杨璐 编辑:刘雨 校对:汤琪